明崇桢庚午年(公元1630)豫章樊氏重修族谱(六修),此次续修宗谱规模大,参修人数众多,北山(尚景号钟阳)、土坊(尚黯讳良枢号致虚一号密庵)、黄冈(尚垣名维甫)、宁州(尚视讳良赞、尚曜讳良心)以及各支族长等四十余人参加。倡修人为刑部主事致云公、山西道御史钟阳公暨副贡山图公(怀韬公二十一世孙),良枢公尚默甫撰《豫章樊氏重修族谱序》。该序曰:“……吾樊肇自穆仲,懿德开先,迄于东汉约七百年,其间谱牒莫可考也。”“……且合四昌而亲者以联通……”。明崇桢四年辛未(公元1631年)仲秋之月,丞都察院石佥都御史巡抚河南提督军务兼理河道前任太仆寺少卿恩加从三品服俸前山西道监察御史巡监两淮后起云南道监察御史巡视京营幸学监理北郊护驾二十一世孙尚景(火字旁)明卿甫撰《豫章樊氏重修族谱序》。该序中明确提到了“四昌合修”(昌朝、昌盛、昌庆、昌谔)。至此,应当是“四昌”开始合修宗谱之时,自崇桢庚午致云公、钟阳公、山图公合纂后,世益远,族益疏,续缉者仅一方一支,合修之举有志未遂。且重公(君云公)之前的世系源流仍然无考!
昔山图公似流溯源,宦游遍访三十载,始得宗公而明辨之,以证260年之讹误;与(王字旁)公以源溯源,联搜辑寻三十年,亦得其原本而重订之,以合二千余年之宗派。……至此,夫是源流清而祖宗享有主次祀,世次定而子孙无非祭之愆!丙戌春持入局内佥曰其是,清乾隆34年已丑(公元1769年)由溱、准校正后,撰入宗谱,遂以子迟公为鼻祖,以怀韬公为江右(豫章)一世祖。
嗣后,经嘉庆庚午(1810年)、道光己丑(1829年)、咸丰己未(1859年)、光绪乙酉(1885年)、光绪乙巳(1905年)“中兴堂”五次续修族谱,又分别于民国二十六年丁丑(1937年)、已巳年(1989)“中兴堂”与“忠孝堂”两次合修宗谱(六修、七修),“中兴堂”2009年(乙丑)又单独八修“樊氏宗谱”,均记载樊须(子迟)为一世祖,并撰修有“古世系考”和“一世祖讳须传”,自子迟公至君云公至怀韬公至宗理公,昭穆有序,世系井然!
湖北樊后水